欢迎来到必赢242net官网现在时间是:
新闻眼

【校园快讯·耕读路上】脚踏中原热土,感悟时代回响 必赢242net官网研究生赴河南信阳考察纪实

来源: 编辑:陆沅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7日

2025年7月17日至21日,必赢242net官网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河南信阳,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赋能生态产业振兴”两个专题,深入新县田铺大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光山县东岳民俗文化村及司马光油茶园,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开展沉浸式调研与实地走访。

红色沃土焕新颜:在田铺大塆读懂初心之路

田铺大塆村全景

实践团队深入探访河南信阳市新县境内田铺大塆的巨变样貌。在村中广场,几位村民自发向调研队员讲述村庄从“靠山吃山”到“吃上旅游饭”的转型故事。昔日贫瘠的山村,如今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生,“以前我们只能靠种地养猪,现在节假日游客多得数不过来,村小学都被改成饭堂供游客吃饭。”一位年长村民自豪地说。

团队成员与文创工坊店主扶银廷对话

走访中,团队成员还参观了55号手工文创工坊,店主扶银廷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支持村民脱贫致富,购买手工鞋垫的故事,“我当时特别激动,就多送了一双给总书记,结果他离开前发现了,硬是把那双还回来了,说不能多拿!”说起这段往事,扶银廷笑着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份严谨,也让我更加珍惜这门手艺”。这间小小工坊,如今不仅开辟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是成了乡村手工艺振兴的样板窗口。

村民袁业叶一家跨越四代的红色传承:丈夫的祖父曾参加黄麻起义、走过长征,父亲退役归乡支持农业,丈夫韩光莹率先开办民宿创业,儿子则在新时代投身国防建设,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她家亲切座谈,肯定他们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的精神。袁业叶回忆道:“我文化不高,但我知道,我们一家几代人,靠的是党的政策,是共产党带来的好日子。”她与丈夫韩光莹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用积蓄将老宅改建为民宿,从零起步推广村里旅游产业。起初村里很多人有顾虑,但夫妻俩坚定地说:“国家这么支持,我们必须带头干!”几年间,已有二十多户村民在他们的带动下开起了民宿、咖啡馆、茶社,田铺大塆逐渐成为“红色+古村+创意”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如今的田铺大塆依托红色资源、古村风貌与生态禀赋,已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落、研学基地及红旅示范点。

为深入理解田铺大塆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实践团队还前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非遗文旅共生长:在东岳村探索文化赋能

东岳村依托其原生态的村落格局和丰富的民俗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产业支撑、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团队前往光山县东岳村及司马光油茶园,围绕“非遗文化与生态产业的振兴路径”主题,先后深入东岳民俗文化村与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体悟传统文化的时代新貌,探寻生态经济的可持续路径。

团队成员 与“余粮乡创”负责人崔红梅访谈

色彩斑斓的刺绣香囊、造型各异的虎头鞋、传统工艺的咸鸭蛋、极具地域特色的农具模型……映入实践团队眼帘的是一件件由村民亲手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也融合了现代元素。负责人崔红梅介绍,“近年来,东岳村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新建成花鼓戏传承中心,利用各种节假日,将特色表演搬进景区,不仅更好地传承了非遗,还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

借助“文旅+非遗+产业”的融合路径,东岳村逐步建立起集手工文创、民宿餐饮、农产品采摘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体系。村里老人、妇女、返乡青年都可以在此学习刺绣、钩编、制香等技艺,并通过运营团队的帮助将产品售往外地。在这一过程中,运营方不收取村民任何费用,产品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赢。村内游客接待能力逐年增长,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高。目前村民人均年增收已达1500元,整村旅游产业收入累计超1300万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成为光山县乡村文旅融合的标杆。

文化振兴并非单纯的“再现”,而是结合现实土壤的“再造”。文创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东岳村,也赋予了乡村振兴更多温度与深度。东岳村的成功实践表明,非遗不只是文化的“遗产”,更是点亮乡村未来的“资源”。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了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也让更多青年学子看到乡村建设的无限可能。

生态产业育希望:在油茶园触摸绿色振兴

在信阳市光山县北部丘陵地带的司马光油茶园展开实地考察时,团队成员感慨这片生态油茶林不仅是光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实践场域,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光山时亲自走访并充分肯定的乡村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在这里,生态优势正被转化为经济价值,绿色资源正成为共富引擎。

“以前这山上全是荒草,没人要的荒山荒坡,现在变成了我们的致富林。”一位正在茶园忙碌的村民向小队成员介绍道。自从油茶园落户,村里便将大量闲置土地流转给企业开发种植,村民不仅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还能在园区从事除草、修剪、采摘等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年下来,光是土地流转的钱就能挣好几千元,再加上平时在园里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目前司马光油茶园已累计建成高效油茶基地两万余亩,覆盖周边多个行政村,带动1000余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园区年产油茶籽近万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已初步形成集油茶种植、茶油精加工、产品销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团队成员赴司马光油茶园调研学习

司马光油茶园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这种“产业有根、治理有法、生态有魂”的发展模式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理想范式。它依托本土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增收并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也为青年学子理解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团队成员们利用暑期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脉络,以眼睛发现时代脉动,在真听、真看、真思中,感悟人民立场,汲取奋进力量。从田铺大塆的红色传承,到东岳村的非遗振兴,再到油茶园的绿色发展,团队成员们在田野里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理解了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

文字:陈星好

摄影:史玉豪 张博源

审核人:吴珊

来源:南湖新闻网https://news.hzau.edu.cn/info/1013/44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