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赢242net官网现在时间是:
研究生教育

必赢242net官网师生赴新洲开展 “研学文化旧街 探寻富民新路”社会实践

来源: 编辑:邱泽媛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


7月15日,由必赢242net官网刘双老师带队的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问津”故地——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围绕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题,对旧街街的问津书院、花朝节活动、大垴村村史馆、石咀村茶产业农文商项目、稻田记忆农文旅项目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进行走访调研,用智观察、用情交流、用心感悟,深入考察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共同富裕现状,践行华农师生的使命担当。

走近传统文化,探寻发展底蕴

传统文化是乡村塑造“文化基因”的关键所在,打造文化IP是重要路径。在旧街街宣传办负责人胡纯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先后调研了问津书院、花朝节、稻田记忆等文化地标。

问津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之一,展示了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风格,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的重要载体,至今仍在新时代文化教育实践中焕发活力。花朝节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花朝节与文化休闲产业融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赋予节日现代文旅新业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稻田记忆”依托真实稻田实景,通过沉浸式科普长廊与研学课堂传播农耕文化,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农耕传统,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

调研团队走访稻田记忆项目(陈德蔓 摄)

旧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李茂介绍,“旧街街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未来,旧街街的发展要以‘问津文化、花朝文化’为核心,引入优质运营服务项目,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高位谋划、协同推进问津茶苑、问津书院、稻田记忆片区农文旅产业起势成型,深度挖掘问津文化‘基因’,打造乡村记忆符号,高水平建设问津小镇。”

感受文化服务,体会村民需求

公共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文明和谐的内在动力,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是重要目标。调研团队来到石咀村村委会,与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

在与村民代表的交流中,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石咀村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场所的使用、文化活动类别、村民参与积极性等相关内容。村民代表普遍表示,近年来在村委会的组织推动下,旧街街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尤其是问津广场、百姓大舞台、采摘节、樱花节等,极大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垴村村史馆详细记载了大垴村的发展历史、每一户的奋进历程,为村立史,为民编传,凝聚起传承记忆与激励前行的精神力量。村里的移风易俗宣传聚焦于改革婚丧陋习、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既减轻村民人情压力,又能和谐邻里关系。乡村公墓积极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文明扫墓,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祖的传统美德,营造绿色、环保、和谐的祭祀氛围。

旧街街道文化站站长蔡艳霞谈到,“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对群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参与广场舞、村文艺队等集体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了消极娱乐方式的依赖,如长时间打牌等行为,转而投入到更加健康、积极、富有意义的文体生活中。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效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区凝聚力。”

聚焦文化产业,探寻富民之路

培育文化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调研团队来到石咀村村委会,与新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鸿斌、石咀村村支部书记刘明望和旧街街宣传办负责人胡纯进行了深度访谈。团队成员具体地了解旧街街公共文化建设对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

石咀村是旧街白茶的核心产地之一。在区委、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日益稳定。自2022年启动“问津茶苑”示范带建设以来,石咀村联合周边三村协同发展,茶园总面积已达7400余亩,带动整个旧街街道茶叶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年产值约2亿元。通过撬动投资76万元,带来了超过2000万元的收益,切实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部分脱贫户转型为茶叶种植能手,年收入较以往提升数万元,真正实现了“靠产业致富、以发展惠民”。以茶叶种植为基础,石咀村还大力推行茶文化、采茶节,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全域旅游,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更进一步带动了乡村致富。

在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中,实践团队不仅看到旧街街的快速发展,也感受到了公共文化建设对当地村干部、产业负责人以及村民产生的积极作用,更体会到了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对村庄发展的决心和毅力。实践团队成员阮硕表示,“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民共同富裕的‘加油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为实现乡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致力于研究和宣传,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带队老师刘双总结,“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精神层面的充实。乡村振兴,农民共同富裕,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旧街以‘问津文化、花朝文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稻田记忆、问津茶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积极对标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从脱贫托底到促进共同富裕的转变,擘画出一幅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中国式乡村发展新画卷。”

文字:陈德蔓 贺宏伟

摄影:陈德蔓

审核:刘  双  吴  珊